今天的主角是一袋血,它的编号是“9001716022244”。出于方便考虑,我们简称它为“44”。今天是2016年5月28日,预计会有1000袋血回到我们温暖的血液中心大家庭里,当然,第一站,就是成分制备室。
成分制备室自从完成信息化改造之后,还未面临过如此巨大的工作挑战,因此,全科上下甚至是“外援”设备工程师都无一缺席,严阵以待。
下午14:00,“44”和它的另外431袋小伙伴们回来了,阵容是这样的:
首先在电脑上进行逐袋扫码核对和制备,输入的就是每袋血的编号,这编号就是它们的“身份证”,可以将它们一一区别开来。这张桌子也不是普通的桌子,而是低温操作台,温度持续控制在2-6度之间。
接下来就要通过全自动血液滤白监测仪进行滤白处理,过滤血液中白细胞的同时能够自动监测每袋血液滤白全过程,滤白之后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滤除率可以达到99%以上,从而有效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产生及输血相关病毒的传染,减少临床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14:45,“44”已经完成过滤,静静地躺在推车上,等待离心。
同时,还有很多小伙伴仍在等待滤白的完成。
15:18,“44”被装入离心套杯中配平、离心,确保每对离心套杯的重量误差范围控制在5克之内,两两对称放置在离心机里,一台离心机一次可以离心12袋全血。
10分钟后,从离心机里晕头转向地出来,“44”又被转移到了周转筐里,等待分离。可以清晰地看到,血浆和红细胞已经出现了分层。
工作人员各就各位,全力以赴,尽管如此,轮到“44”可以上机制备时,已经到了15:58了。通过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分离,整个分离过程已完全自动化,分离信息和分离结果也可以同步记录下来。
分离之后,小“44”被制备成了病毒灭活血浆原料浆和去白悬浮红细胞。在“兄弟”分离之前,留下了最后一张合影。
去白悬浮红细胞“44”已经制备完成,贴上产品码,扫码出库并核对之后将被转移至4度冰箱保存。
原料血浆“44”还要经历再一次的离心、制备过程,去除残余的少量红细胞。
17:18,原料血浆“44”和小伙伴们将要进入速冻机进行速冻处理,30分钟内使它们核心温度快速下降到-30℃以下。速冻之前,仍要进行逐袋扫码输入,实时监控速冻全过程。
18:20,速冻好的 “44”们放置在周转筐中,放入-40℃冰箱内暂存。
19:20 ,重复了432次同样的步骤之后,第一批回来的432袋全血终于结束了当天的制备过程,红细胞发往了待检库,病毒灭活血浆原料浆暂存在冰箱里,经过一天一夜的彻底冷冻后,为下一步制备冷沉淀产品和病毒灭活血浆做好准备,对于“44”们来说,那可是另一段“旅程”了。不多说了,又有600多袋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