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上午,东方卫报组织15名小记者,来到位于锁金村附近的江苏省血液中心探索血液的奥秘。小记者除了找到长得像甜甜圈的红细胞,还兴奋地通过血型寻找遗传的规律。
在江苏省血液中心“血液的奥秘”青少年科普馆,省血液中心的解说员陶玲玉首先向小记者介绍了血液的生成和血液的成分等相关内容。她说:“在血液家族里和平地生活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这四个大家庭,号称血液的‘四大家族’。像血液中的红细胞平均存活时间只有120天,在部分红细胞死亡的同时,又有大部分红细胞生出,所以小朋友们要多吃含铁元素的食物,比如蛋黄、虾皮、菠菜、猪肝等,以此保证红细胞源源不断地生长出来”。陶玲玉同时告诉小记者,平时我们的手指等处如果不小心被蹭破,伤口处流出来的液体就是血浆。当小记者来到一个可以测量身高、体重和血液量的机器前时惊呆了:“哇,连我身体内的血液量都可以测出来,太神奇了!”随后,小记者快乐地排队一一进行测量。
“大家知道血液有几种类型吗?”讲解到血型时,讲解员陶玲玉详细地向小记者一一作了介绍。她说,血液除了A型、B型、AB型和O型四大血型系统外,还有一种被人们称为“熊猫血”的Rh阴性血,也就是我们平时俗称的稀有血型。据了解,我们国家拥有这种血型的比例是千分之三到千分之四,白人的比例高达15%,所以大型赛事期间,省血液中心都会提前准备很多这种“熊猫血”以备急需,而贡献“熊猫血”的人群被人们尊称为“熊猫大侠”。
医学家们发现,除了“熊猫血”,还有一种P型血。以前,天津一名8岁的小女孩患先天性心脏病,检查发现孩子是名极为少见的P型血患者。经多方联系,最终在江苏省血液中心找到了这种更为少见的珍稀血型,并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省血液中心携带P型血急赴天津救人。据了解,P型血这种被称为“钻石级熊猫血”全国登记在册的仅9人,香港筛选了100万人也没有发现一例。小记者被这种珍稀血型吸引,认真听讲。
当讲解到无偿献血时,有位小记者家长提问:“献血是否安全?”陶玲玉告诉大家,凡是采集来的血液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同时,江苏省血液中心工作人员也非常肯定地表示,现在无偿献血者所用的针管等器械都是一次性真空包装的,无偿献血是百分百安全的。但是用血不是百分百安全的,血液中心虽然会对采集来的每袋血液进行严格检测,可是通过血液传播艾滋病、肝炎等病毒有一个窗口期,也就是潜伏期,在这个期间是检测不出来的,所以会发生输血感染的状况。所以说,“输血是把双刃剑,不是必须要输血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不输血”。
随后,大家一起观看了关于献血的微电影,在得知“现在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的消息后,有一名小记者询问:“我们可以献血吗?”工作人员告诉孩子们,国家规定我国公民只有长到18周岁以上,才达到法定献血年龄。虽然小记者还没达到无偿献血的年龄要求,但是他们已经体会到无偿献血的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知识抢答环节,小记者学习并记住了这样一些知识:为了纪念发现ABO血型系统的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他的生日——6月14日也被定为“世界献血者日”。通过参观,小记者明白了“无偿献血是对人友善,不求回报的馈赠”。凡18周岁至55周岁的成年人,男性超过50公斤,女性超过45公斤都可以参加献血。血液可以再生,每次献血200至400毫升不会伤“元气”,举手之劳,可以救助很多病人……
活动结束后,小记者表示收获多多,以后将经常参加本报的活动。